教育评价是一种导向,这种导向科学与否,对于教育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强调:“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习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破除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指明了方向,意义十分重大。
长期以来,在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绩观、学校的教育质量观和家长的成才观中,“唯分数”“唯升学”的倾向始终比较强烈。有的地方政府最关心的是本地的升学情况,是政府下达的升学率指标能否实现。前些年,因为高考成绩下滑,教育局长和校长被撤职的消息时有出现;有的教育行政部门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比较单一,只是用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好坏优劣;有的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将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围着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转,甚至不惜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把学生变成学习和考试的机器;有的家长简单认为,孩子成才的标准就是能够考出高分,能够升入一所好学校,否则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客观地讲,家长、学生关注分数,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关注升学率,本身合乎情理;学生有好的考试成绩、学校有高升学率,也是一件好事。但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要求去审视,仅仅满足于“分数”和“升学”,甚至把“分数”和“升学”当作教育的唯一目标追求,则明显存在偏颇。从近年来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实践看,应试倾向过强、课业负担过重、升学压力过大等问题依然存在,基础教育评价导向不科学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如果不从根本上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导向,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将难以形成,发展素质教育也仍将步履艰难。
用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引领教育发展,就是要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出发,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积极推动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转变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绩观、学校的教育质量观和家长的成才观,从根本上解决“唯分数”“唯升学”问题,还必须在质量评价改革和考试招生改革上下更大功夫,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应更加科学多元,考试招生应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深化质量评价改革看,要把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从单一的学业质量评价走向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既要看学生的学业水平,也要看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身心健康状况;既要看全面发展,也要看个性特长发展;既要看学习的结果,也要看学习的过程和效率。从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看,综合评价包括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和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在每一个方面还要建立可测量的具体指标。如果学校的高升学率是通过非正常手段、通过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换取的,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教育,也不值得提倡和鼓励。积极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切实扭转单纯以考试分数成绩衡量学生发展、以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才能更好地引领教育发展。
从深化考试招生改革看,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严格禁止各种考试和变相考试;要不断深化中、高考的考试内容改革,减少对单纯记忆、重复训练内容的考查,更加注重和强化能力考查;要不断深化中、高考招生录取模式改革,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逐步引入招生录取环节,破除招生录取“唯分数论”,这项改革虽然难度不小,但仍应试点先行积极推进。有了这样的改革取向,学校和家长的目光就不会只盯着考试分数而忽视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不会仅仅为了获得一个高分而不断给孩子加压。
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等顽瘴痼疾,必须要下大决心,持续深入地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不断深化和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也只有这样,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作用才能得到充分显现。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汪明)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09月18日第2版